保時捷、日產相繼宣布裁員,汽車業面臨轉型陣痛
根據《路透社》報導,保時捷決定在未來四年內裁減 1,900 個職位,主要集中於德國斯圖加特-祖文豪森(Stuttgart-Zuffenhausen)與魏薩赫(Weissach)兩大據點,目標在 2029 年前將當地人力縮減 15%。
然而,由於與工會簽訂的「地點保障協議」,保時捷員工的工作保障將持續至 2030 年,因此營運導向的裁員在此之前不會發生。目前,保時捷已停止續簽 1,500 份臨時合約,另有 500 份合約將在未來幾個月到期且不再續約。
報導指出,保時捷正面臨電動車進度延遲、地緣政治與經濟因素等多重挑戰,裁員是為確保長期競爭力的必要措施。
日產:全球裁員 2,500 人,關閉泰國工廠
另一方面,根據《集微網》引述日產新聞稿,該公司計劃在全球裁減 2,500 名間接員工,並將高階管理職位縮減 20%。日產目標在 2026 財年削減約 4,000 億日元(約 26 億美元)成本,並將全球產能減少 20%。
具體措施包括於下一財年第一季關閉泰國一座工廠,隨後再關閉另外兩座工廠。日產表示,此舉是為優化生產結構並提升營運效率。
產業觀察
保時捷與日產的裁員行動,反映汽車業在電動化轉型中的陣痛。分析師指出,以下因素加劇了車廠的營運壓力:
- 電動車市場成長放緩:消費者需求不如預期,導致投資回報延遲
- 地緣政治風險:供應鏈重組與貿易壁壘增加成本
- 經濟環境不確定性:通膨與利率上升影響消費意願
未來展望
儘管裁員是短期止血手段,車廠仍需找到長期轉型策略。保時捷與日產能否在電動車市場站穩腳步,並透過成本控制與產能優化重拾競爭力,將是未來幾年的關鍵挑戰。
保時捷與日產的裁員計畫,不僅是企業內部調整,更凸顯全球汽車產業在轉型十字路口的困境。隨著電動車競爭日趨激烈,傳統車廠的轉型步伐與策略選擇,將決定其未來市場地位。